以产聚人 以技赋能——我市聚力打造新时代高素质产业工人大军
发布时间 : 2024-12-03
点击数:次
来源:益阳日报
产业工人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骨干力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助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高质量发展。”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以培养更多大国工匠和各级工匠人才为引领,带动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建设。”
如何打造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连日来,记者深入园区、企业,探访我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情况。
坚持问需于企 推动技能人才赋能企业发展
“这个零件相当于产品的心脏,省级技能大师王卓运用数控技术,将工序从93道减少至11道,成本从900元降低至200元,不仅缩短了工时,还提升了零件质量。”我市某军工企业负责人介绍道。近年来,王卓发挥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平台作用,协助该军工企业完成关键零件的试制、加工,为产品加工由传统工艺向数控加工、智能制造转型提供技术支持。
为给高技能人才搭建技术创新攻关平台,2021年以来,我市启动技能大师工作室项目建设,引导技能大师依托职业院校、企业建立工作室,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区域性行业性交流、带徒传技等活动。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分别给予30万元、20万元、10万元补贴,激励技能大师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效能。目前,我市共建成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个、省、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5家、企业职工培训中心8家,切实为企业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助推企业科研创新和产业升级。
坚持以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为导向,按照“企业缺什么就培训什么”的原则送训上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通过线上线下发布《征集职业技能培训需求的函》,共收到243家企业、9.78万名劳动者的需求反馈,精准掌握企业紧缺工种和劳动者技能需求,针对性开展就业技能、企业职工岗位技能、项目制培训,并给予技能培训补贴,实现企业发展与劳动者就业双赢。
近年来,我市共培养技能人才25.4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2.5万人。培养专业技术人才14.96万人,其中享受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7人。建成博士后工作站4家、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协作研发中心2家、博士后创新创业实践基地1家。
深化产教融合 探索政校企协同办学模式
益阳高级技工学校把产教融合基地建在龙岭产业开发区,把教室建在生产车间旁边,通过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学习过程对接生产过程,全方位复刻真实的工厂环境,让技能人才培养更加贴近企业生产实践,全力优化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9月,产教融合基地正式开放,开设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等专业,可容纳80余名学生开展实践学习。目前,正在推进第二期工程建设,届时,可容纳学生800人。基地以服务园区企业为重点,开展员工技能培训、创业培训、技能鉴定考证等工作,为企业培养复合型产业工人。龙岭产业开发区已与19家本土企业达成联合办学意向,为园区企业定向培养技能人才。“以前,学生分配到企业,需要企业开展上岗培训。在产教融合基地实习4个月左右,可以直接上岗,为企业降低人力成本。”益阳高级技工学校工作人员介绍。
为打造上学即上岗、毕业即就业的办学模式,我市强化政企校联动协同,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等方面形成合力,实现“1+1+1> 3”的效果。紧密对接我市“334”现代化产业体系,各技工院校开设新型实用专业33个,其中,对接本地支柱产业、新型产业、优势产业的专业共有7个。依据企业标准定制人才培养方案,鼓励技工院校与企业合作,进行订单定向培养班、企业冠名班小组招生,开展工学一体真实生产项目教学。全力打造“教学型工厂”,探索建立“4个月校园工厂实训+3个月校外跟岗实训+3个月顶岗实训”模式,我市3所技工院校每年共输送毕业生1500人以上,平均就业率达95%。
弘扬工匠精神 激发产业工人创新创造活力
我市素有“中国铝电解电容器之乡”的美誉,2022年,赫山区的铝电解电容器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共聚集企业92家,从业人员达1.5万余人。如何把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记者走进铝电解电容器龙头企业——湖南艾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艾华集团”)寻找答案。
艾华集团拥有员工4800余人,其中技能岗位工人超80%,高级工占比25%。近年来,艾华集团以工匠精神为引领,通过平台赋能、劳动技能竞赛、职工优秀创新成果评比等系列活动,让劳动号子在全公司唱响。2014年,艾华集团成立艾华学苑,作为我市首个终身教育示范基地,艾华学苑以企业运营、理论实践、人才培养等为重点,设立了导师团、授课讲师团、成长培训师等,师资力量达200余人。开设生产管理类、技术研发类、品质管理类等课程70余个,为集团培养电容器生产、管理、营销人才,并为其他企业开展新型学徒制培训班,量身定制技能人才。启动“塑才计划”“星舰计划”“成长成才计划”,开展电容器基础理论、企业文化、职场规划指导等系统培训,建立产业工人终身学习机制。
“从一名普通的封装操作员成长为高级工程师,我的成长离不开集团的培养。”艾华集团员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鲁立平说。近几年,鲁立平在艾华集团负责的科研项目达10余项,通过精益求精、改善工艺,全力攻关卡脖子技术难题,她成为了同事眼中的“电容器博士”。
劳动技能大赛是产业工人提升技能的磨刀石。艾华集团坚持以工代训,在劳动技能竞赛中甄选“艾华工匠”,掀起“学技术、拼技能、当能手”的浓厚氛围。开展最强大脑评选,以专利成果转化、技术难题攻关实效、项目经济效益等为考量,激励产业工人在生产实践中开展技术革新。评选最具影响力班组天团,鼓励各事业部搭建班组学习平台,提升人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大力弘扬精益求精的敬业风尚。
艾华集团人力资源部部长唐婵娟介绍:“我们向人社部门提交了企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构请示,申请对电容器制造工、工程机械维修工、电工等三个工种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全力打通产业工人成长成才通道。”
创办职业技校 构建全产业链育才机制
从一线产业工人成为能工巧匠,需在实践中不断锤炼技能。走访中,不少企业人力资源工作人员反映:“产业工人培养并非一蹴而就,从‘工’到‘匠’的周期较长。”如何缩短能工巧匠培养周期、优化培养模式是企业面临的共性问题。
2022年5月,湖南江丰科技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丰集团”)在我市注册成立,江丰集团是宁波江丰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在溅射靶材行业领域,宁波江丰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唯一可与欧美企业抗衡的中国企业。作为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领先的电子材料领军企业之一,在产业工人培养上,宁波江丰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亮出杀手锏——自建益阳江丰科技职业技术学校,培养半导体材料全产业链技术工人,为企业和整个半导体行业定向培养人才。
在益阳江丰科技职业技术学校项目现场,塔吊林立,机器轰鸣,运输车来回穿梭,11栋主体建筑已顺利封顶。该项目第一期建设用地面积为163亩,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2025年9月,益阳江丰科技职业技术学校将正式开学,开设有色金属冶炼、机械制造、数控技术应用等专业,聚焦半导体材料全产业链,重点培养技术精湛的复合型人才。
湖南江丰科技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岳林介绍:“集团有200多家子公司,我们针对半导体产业紧缺的技术人才开设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到公司就业,打造‘入学即入职,毕业即就业’的办学模式。”
据悉,江丰学校第一期项目为中职技校,第二期项目为高职院校,远景规划为中职、高职、本科三位一体的职教城,为我国半导体行业培养高精尖人才。